Home > Blog > 达人分享系列 > 诗学教法初探

达人分享系列


诗学教法初探

授权摘录改编自《诗学教法初探》
杨琇惠教授——著名教育家,
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主任

26 June 2020
dudu poem.jpg

摘要


          当外籍生的华语程度已达中高级时,一般的会话或是简单的故事已然不能满足其需求,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意愿。为了改善此问题,笔者尝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,想借由中国古典文学及近现代文学的欣赏与写作,来提升学生的华语程度。
         
        本次的中高级华语班共有二十二位同学,一周上课两个小时,期中考前上唐诗,期中考后上新诗。唐诗的部分以本人所编撰的《华语诗词赏析》为教材,一次上课一到两首,除介绍唐诗的流派及诗人的遭遇外,更详细带同学赏析诗作。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,让同学再次思考作者所欲传达的诗境。
       
          本论文即是对近年来中高级华语班诗作教学的介绍与反思,希望透过这次的分享,得到先进的指教,以期有所改进。
关键字:唐诗、新诗、诗学教法、诗学创作、古汉语教学、诗词赏析


一、前言

一般的华语文教学多是关注于现代华语的对话或书写应用,少有蕴含传统文化或是深层情义的文学教学,更遑论连本国学生都畏惧的古典诗或现代诗了。然而,站在第一线的教学现场,笔者发现,学生的华语文程度在进入到中高级时,便会开始对中华文化与历史产生兴趣,此时若只是一味地教授日常用语,显然已难满足学生的需求。是以,笔者这几年在带领给高级华语程度学生上的文学概论时,即开始思考让外籍生接触古汉语,甚至古典诗词的可行性。正巧,因为本人在2013年出版了一本《华语诗词赏析》 ,正是以收录唐诗,赏析唐诗为主,内文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解释诗文的意境,同时还附有英文翻译。因此,笔者遂使用本书作为课堂教科书,来教导同学唐诗,并从诗中去思考一些问题。


二、古典诗歌创意教学


          笔者常在想,传统的经典教育是否真的只能被当做历史的古董来远观,而不能当做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来近玩呢?那些经过历史洪流的考验,进而一一保留下来的典籍,可都是贯通人性,在在都是能跨越时间、空间来感动或启发众人的。如果就这么弃之不学,不再接触的话,无疑的,是种遗憾!那么,为什么会选择古典诗来作为外籍生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步,而不是古典散文或短篇小说呢?其原因主要是,唐诗字数少,较亦掌握。而且在文字密度甚高的诗中,每一个字可以说都是作者再三思量后所选定的,个个都担负了相当重要的责任,缺少任何一个字都将不成诗,或将走味。因此,让学生学诗,即可增加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,让学生深刻地去感受每一个字的温度。正因为诗有这么多好处,所以笔者选择了古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唐诗来作为教学的题材。冀望透过本次的教学,能让学生透过唐诗的学习、阅读、背诵,来体会中国诗如何运用简短的文字来营造深刻丰富的意象,并打破对古汉语的畏惧,进而懂得欣赏古典诗词的美。再者,更希望同学在了解作者的创作原意后,能再进一步地做出个人对该诗作的诠释、转化,最后再以流畅的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出自己的领悟或体会。


(一)唐诗选读

笔者在选择诗作时,有两个考量,一是内容,亦即主题,也就是仅量选择能引发学生共鸣,或学生较易有所感发的作品,例如对外地游子特别容易有所触发的乡愁的作品《静夜思》;或是陈述母爱的《游子吟》;或是感叹世事兴衰,人世无常的《乌衣巷》;或是咏叹一个人独自享受宁静的美好的《竹里馆》都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篇章。

poem.jpg    
就上述的选诗条件,此次笔者挑选的古典诗作如下:《江雪》*、《竹里馆》*、《相思》*、《春晓》*、《乌衣巷》*、《送别》*、《游子吟》*、《登鹳雀楼》*、《登乐游原》*、《静夜思》*、《枫桥夜泊》*。在这些诗作当中,有五言绝句、有七言绝句也有古诗,每一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,就其内容而言,也都有其无可取代的原创性和代表性的时代思维。正因为首首都是精采之作,所以,如果外籍生能够直接阅读、欣赏,跟着老师逐字逐句去体会文字之美,如是必能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体会,并明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,进而提升其古汉语的阅读能力。有了恰当的教材后,接下来就是如何教授的问题了。

(二)教学方法

为了让同学能不畏惧古诗,笔者并没有直接就让同学看着书来学习。而是将书的内容,以活泼的方式,制成简报,然后以图文兼备的方式,带领同学先从唐朝的时代背景切入,接着再介绍唐诗的样貌与分类,然后再展开该周所要上的诗句。例如,第二周上课时,我们共上了《江雪》、《竹里馆》两首,先上《江雪》,然后再上《竹里馆》。
在进入内容之前,我会先带同学看一下作者的身平,让同学对这位作者的生平有所认识。由于在书背后的附录中,即有全部诗人的小传,所以笔者会直接请同学翻到介绍该作者生平的页面,然后全班一起念诵。透过诗人的生平,学生不但可以对诗人一生的经历有所了解,还能对诗人所处的时代有所认识,可以说是切入诗人诗作前,不容省略的资讯。认识了诗人,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了。由于两首诗同是五言绝句,故而便就诗体的形式来切入,带出何谓五言,何谓绝句,何谓押韵,稍微带一下诗体,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。待学生约略明白以后,再来看诗的内文。



柳宗元《江雪》「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」先让学生反复念两次,让他们心中先对整首诗有个初步印象,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看句与句之间相关的线索,如「千」和「万」以及「孤」之间的反差,提点学生注意的焦点后,再一句一句来讲解。在讲第一句「千山鸟飞绝」时,由于同学的程度已然不错,所以没什么问题,笔者仅在「绝」字花些工夫解释。在简报上,还列了几个华文常用到的「绝」字相关辞彙,好让同学更能理解作者下这个字的用意何在。笔者举的辞语有:绝迹、绝种、绝望、绝交,并附上一个实用的例句。如下:


  1. 绝迹(to vanish)
    跟他一样善良的人,几乎已经绝迹了。 
  2. 绝种(to become extinct)
    恐龙已经绝种了。
  3. 绝望(despair)
    辛苦的生活让他觉得很绝望。
  4. 绝交(to split up with sb)
    他不是个好人,所以我和他绝交了

透过这样的举例,能让同学对于「绝」字,有更深刻的感受。一句一句解释完后,再回来看整首诗所营造的意境。就柳宗元写的《江雪》来看,整首诗就一个人孤伶伶地在江边垂钓,尽管空气随着飘下的雪花而凝结,时间也因着这寒天雪地而停止,然而那渔夫丝毫不为所动。在天地间,显得特别渺小的他,完全无视那纷飞的大雪,更无视那枯寂的四周;他不在意山中完全没了飞鸟,亦不在意看不到半个路上的行人,就这么坐在小船上,独自在江上钓着不知会不会上钓的鱼;以上,正是这首诗大体的意境。为学生解释完后,我问同学:天气那么冷,为什么他不回去呢?大雪、独钓是不是在暗喻什么?一步一步慢慢地引导,没想到学生竟然可以猜出「下着大雪」,乃是以气候的恶劣来比喻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恶劣环境;而即便是天寒地冻,渔翁还是坚持留在江边钓鱼,乃是指柳宗元对自己理想的坚持,即便眼前面临巨大的困顿,他也不后悔当初的抉择,依然选择勇敢向前。由于完全没有想到学生能表现得如此好,是以学生的回答再再提醒了我,学生不懂的是语言,而非内容,由于他们已是思想渐趋成熟的大学生,所以只要他们能抓取到合适的语言,很多议题是可以讨论的。



以四十分钟的时间教完柳宗元的《江雪》,接着直接教王维的《竹里馆》:「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」笔者一样先请同学朗诵两次后开始教学。先是看作者小传,然后再进行一句句的解释。不过,这次笔者改变了作法,在解释字句前,先问同学,这个人他在哪里?在做什么?那时候差不多几点了?有没有人相伴?先以问题引导同学,让同学先去注意诗中的一些细节。待同学有所发现后,再逐句地解释。最后再带出整首诗的赏析,让同学明白,一样是独处,一样是没有人相伴,可是两首诗中的主人翁心情却大不相同。王维一个人在深夜的竹林里,自弹自唱,好不自在,可以说完完全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乐趣。而且在享受一个人的逍遥时,还能感谢空中明月的相伴,感谢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,如是开阔、感恩,无所求的心境,让王维的隐居生活一点都不寂寞。
在教完这两首诗后,笔者希望同学再次去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。去重新观看,当不同的作者在「叙述」同一件事时(独处),其手法有何不同?他们是如何去处理「谁在看」(视角)、「谁在说」(叙述者)、「说什么」(内容)和「怎么说」(如何切入)。两位作者于诗中所营造出来的「场景」,不论是天气,如:冰、雪、风、夜空、明月等等;或是周遭环境,如:山、河、竹林、大地、园林,在在都是作者有意无意想要透过这些造景来营造个体的意象,是以一个个场景都不容忽视,反复地提醒学生去注意。
然后,笔者再出两个问题要同学回答:

  1. 从「独坐幽篁里」和「独钓寒江雪」两句来看,你觉得两个「独」一样吗?为什么?
  2. 试说说当你一个人时,你多做些什么?心情如何?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吗?为什么?
借由这两个问题,笔者要让学生借由诗中的「人物」、「内容」和「场景」重新照见作者复杂的心声及其人生理念,并且借由诗人的心境,来照见自己真实的情感。

三、结论


          故宫有一个九十秒的广告影片,片名就叫:「Old is New」,里头有句台词:「老东西新感动」,这正是笔者想传给学生的。上了八周的唐诗,完全没有感觉到学生的不耐烦,或是不想上课的态度,反而是个个摇着头,晃着脑,努力地想把唐诗背起来的身影,实着让人感动。除此之外,每次的唐诗都有问答题要回答,虽然说是自由发挥,但答题还是有个方向,因此,只要同学偏离了正轨,笔者就会让他们回去再想想,同学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或来跟我讨论,学习态度甚佳。通过文本对读的方式,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同样字词通过不同「人物」的表述,在不同「内容」和「场景」中的体现所表达出的完全不同的含义与意境,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华语文字词的理解,也提高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喜爱,在感受到诗人心境与理念的同时,也对自身的环境和情感有了更深的领悟与体会。

参考书目
张春荣《叙述》,《国文天地》,第28卷第12期,页95-101。

杨琇惠《华语诗词赏析》,台北,五南图书公司,2012。

刘承慧主编《大学中文写作》,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7。

蔡玲婉《古典诗歌的创意转化教学探析》,国立台南大学《人文与社会研究学报》,第45卷第1期,2011,页59-82。

郑渊全《课程发展与教学创新》,台北市,五南,2005。

赖声川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,台北,天下杂志,2006。

颜元叔《文学的玄思》,台北,惊声文物供应公司,1972。

* 这些唐诗都可在Dudu里找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