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> Blog > 达人分享系列 > 培养大数据时代基础能力大解密:文本对读

达人分享系列


培养大数据时代基础能力大解密:文本对读

授权转载摘录自黄先炳博士部落格
作者  黄先炳博士——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,
马来西亚师范学院华文科卓越讲师

9 April 2020
dudu Prof Huang 2.jpg
学界向来称颂《史记》,说它的价值表现在“互见法”。这是因为司马迁写人物传记,有时候必须有所避忌,不在该人物的传记中记载某个事件。例如记载汉高祖刘邦,这是他所处的朝代的开国皇帝,不能毫无避忌,所以在《高祖本纪》中避开一些批判刘邦的事项。但是,这个记载却可能出现在其他与刘邦有关的人物传记中。因此,我们采用“互见法”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物,而不是单看这个人物的传记。“互见法”也是文本对读的一种方式。

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梁代的《高僧传》。里头记载的人物,不一定就属实,我必须要从其他的古籍找到有关人物的记载,哪怕是零星的传记,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有用的材料。我必须通过对读来了解这个人物,并从中审视史家的历史观。这种方法也是“文本对读”法。

我从南京回来后,突发奇想,觉得这种方法不是读博时才可以用上,小学生也可以作文本对读。于是我向学员介绍这种方法,也向广大的教师群介绍这种方法。

我以《一朵红玫瑰》的前几段为例说明。

改写的是:“早晨,森林充满了浓雾。小猴、小鹿和松鼠害怕在浓雾里会迷路,他们尽管肚子很饿,都不敢出门找食物。不久,雾消散了。奇怪的是,小猴的树下有一串香蕉;小鹿家门口,有一把青草;松鼠的洞口有一堆坚果……”

原文是这么写的:“雾来了。白白的雾弥漫在森林里。小猴不敢下树,小鹿不敢出门,松鼠把头探出洞外,又缩了回去。尽管他们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,也不敢出门找一顿早餐。因为这太危险了。说不定在雾里,会绊倒,会迷路,还会碰上凶狠的老虎、狼和蟒蛇…… 终于,雾消散了,太阳露出了笑脸。奇怪的是,小猴的树下放着一堆黄瓜;松鼠的树下有一串蘑菇;小鹿家的门口,放着几个苹果……”

对读两段文字,除了第二篇把一些细节写得更生动形象外,小学生都发现课本把小动物吃的食物给纠正了过来:小猴吃香蕉、小鹿吃青草、松鼠吃坚果。可是原文为什么会写错呢?作者真不知道猴子不吃黄瓜,松鼠不吃蘑菇,小鹿不吃苹果么?

当然不是。作者故意安排派错食物,才更突显送食物的动物关心朋友的可贵情操。送食物的小熊并非有特异功能,能在浓雾中看清方向和事物,但是出于关怀朋友,他在浓雾中去派食物了。

再者,这场雾也应该是突发的,不是每天如此。如果每天如此,动物就会有适应的方法,故事就无从发生。雾是突然而来,而且比平常浓厚,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。比较两段文字,哪一个才能表现出这种偶然性?小学生在引导下,是看得出来的。

我们提倡这样的对读法,不是要吹毛求疵,批判课文,而是要借此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,加强对文字的敏感度。

我们相信“对读法”有效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
授权转载摘录: http://wongsienbiang.blogspot.com/2014/12/353.html
《一朵红玫瑰》的原文和改写版可以从作者的部落格里找到。

老师们也可以试着改写嘟嘟里的故事,看看改写前和改写后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有什么不同。例如老师可以改写以下这篇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的创作《谁大?谁小?》:

《谁大?谁小?》
草儿青青,杏花盛开,多美丽。
可我遇到了烦恼的事。
我很伤心,眼泪止不住地落下来。
我凝望着地面。
一群小蚂蚁,艰难地移动着一粒蚕豆。
一条很粗的胶皮水管子,像蛇一样匍匐在地面上,张开圆圆的嘴,喷出一股猛烈的水流,把蚕豆冲得翻滚。
小蚂蚁纷纷跌落水流中,挣扎、跋涉……一个又一个小蚂蚁死里生还,攀着草根草叶,爬出水流,过一片泥泞,艰难地在土路上奔波,满怀希望地寻觅。
距离蚕豆只有一尺远,小蚂蚁走了很久很久,仿佛万里长征路。
小蚂蚁走了许多弯路,终于找到了那粒蚕豆。浸泡了水,蚕豆变得更大更沉了。
小蚂蚁齐心合力,推动着蚕豆继续前进,一步,一步……就像移动一座大山。
灾难降临的时候,小蚂蚁没有哭。
我看见,蚕豆距离小蚂蚁只有一尺远。
小蚂蚁却不知道。它们走了几倍远的路,去寻找、去发现、去探索,才找到那粒蚕豆。
我伸出两个手指,就能把蚕豆拿起来,还能把蚕豆抛出很远很远。
小蚂蚁花很大的力气,才能把蚕豆搬一丝距离,它们在搬运中不断地跌倒。
小蚂蚁不哭。它们坚持不懈地奋斗着。
我却流眼泪,流啊流……
可是小蚂蚁笑我,多么不好意思。
我,巨大。蚂蚁,微小。
可是心中的力量呢?谁大?谁小? 

点击这里查看我们其中一位老师改写后的故事。

1. 改写前和改写后两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
2. 改写前哪些描述更细腻?
3. 改写前的故事中比较了两个心中的力量,它们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?
4. 改写前故事的主题是什么?改写后的主题是什么?


老师们是不是有马上要试用这个教学法的冲动?心动不如立刻行动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