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人分享系列


好的提问次序
培养学生好的思考


授权摘录自耕读园出版刊物《耘集》
作者  蓝伟莹老师

25 March 2021
DianRanYueDuDeHuoHua.jpg
设计提问的次序必须从“最明显的事实”出发,一开始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能力,也就是从“看得到的事实”,慢慢发展到抽象的概念,所以它的逻辑顺序对孩子的发展就很顺。譬如说,要学生“说明”前,可能会先教他“分类”;要学生做“组织”前,可能要先培养他“比较”的能力。也就是说,问问题与解决问题需要的能力,是有难易发展次序的。由教师安排概念与能力发展的次序,提问从事实出发,因着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,学生就可以提取出背后抽象的概念,建构出原理原则。

当我们课堂上习惯用这样的次序去问问题,也是培养孩子们的思考习惯。也就是说,时间长了以后,教师就不用每一次都从头到尾问他。而是当教师把一个事实放在孩子面前时,学生就会知道我要去观察、记录,接着去比较它发生什么改变,然后自己要去做出背后的组织,最后归纳它是什么现象。

如果连续一个月或好几个单元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孩子,学生就会习惯这样去思考问题。学生会慢慢从教师的制约与引导,到变成自己的习惯,最后自动化。当学生思考程序变自动化以后,将来遇到类似这个情境的状况,自然就会有这个历程出现,那才会变成他的素养。一旦自动化,教师就可以开始训练另外一个思考途径。所以素养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,当学生遇到问题情境,他很自然就会用这种方式去处理问题。

那么,在还没有自动化以前,都是“能力”,都是分离的能力跟分离的态度,就是你要刻意提醒他运用,他才会用。也就是在很特定,很明显的情境才用的出来,就会是能力。

反之,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,他知道“我要先观察、记录,然后去比较差异、分析,最后归纳出来,再来决定策略”。他很自动化在这个事才会变成他的素养。很多人担心说,花那么多时间培养素养,会不会教不完或教比较少,学生会不会考试考不好。可是这是迷思!因为正是这种方式,学生才会考好。因为学生具备了素养,能够将他的能力运用在任何没见过的情境,他都有办法去解决,这样的教学并不会牺牲学生的概念学习。

唯一会变少的,是学生不需要那么多事实的反覆练习。因为会就会,如果不会,即使写一百题也还是不会。现在台湾比较多的机械式练习都是为了比时间、比速度,教学的目的就变成希望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足够的题库,以便学生能够快速解答题目。但是,面对新情境的解决能力,并不是从机械式练习而成迁移的。如同前面所说的,当学生能够自动化地提取解决问题的策略,自然能够面对逐步转型的入学考试。此外,人生最少在比的就是速度,将来进入职场,我们多半遇到的工作没有在比速度,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分析的。因此也许未来我们考试的时间,也需要是个合理的长度,让孩子不需要做这种比速度的事情。

只有用这样的方式,学生才能具备知识、能力、态度,更重要的是掌握学科思维,也就是这个学科的思考逻辑,学生就可以把概念迁移到其他单元。之后,自己就可以延伸跟做更多的学习,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理想,此时教师就不用像现在什么单元都要从头教,学生反而可以延伸自己的学习。